2024年3月26日,海淀区教科院组织召开“2024年度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开题会”,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尹丽君、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谢春风、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颖惠、海淀教委宣传科科长章军出席开题答辩会,会同7所学校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共同围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度研讨,破解育人断层难题,构建全链条思政生态。会议由海淀区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主持。 章军向与会专家和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项目背景,结合海淀区重点工作推进计划,强调各校需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形成可推广的海淀经验。 展开剩余89%聚焦课题:七大项目彰显海淀思政教育特色 会议中,7个课题组负责人依次汇报开题内容,研究方向涵盖党团队建设、红色资源开发、法治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核心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聚焦“三联动”促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通过组织阵地、课程思政、主题活动联动,构建贯通12年学制的进阶式育人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挖掘北京红色资源,构建“基础+拓展+发展”三级课程群,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的新场景。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联合中国政法大学,针对中小学法治意识培养,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实践+社会协同”的特色路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以“初高中法治教育大单元教学策略”为突破,结合情境化任务设计与跨学科融合,推动法治素养的系统培养。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围绕“责任意识养成”,设计跨学段贯通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开展“友善价值观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研究”,立足认知规律与学段特征,开发K16阶梯式课程资源库。 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提出“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A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聚焦“三联动”促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通过组织阵地、课程思政、主题活动联动,构建贯通12年学制的进阶式育人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挖掘北京红色资源,构建“基础+拓展+发展”三级课程群,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的新场景。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联合中国政法大学,针对中小学法治意识培养,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实践+社会协同”的特色路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以“初高中法治教育大单元教学策略”为突破,结合情境化任务设计与跨学科融合,推动法治素养的系统培养。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围绕“责任意识养成”,设计跨学段贯通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开展“友善价值观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研究”,立足认知规律与学段特征,开发K16阶梯式课程资源库。 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提出“实践育人视角下的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A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更多 专家把脉:深化理论支撑,强化实践转化 与会专家对课题逐一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关键建议: 明确核心概念:需强化“一体化”内涵界定,注重学段目标的递进性与连续性,避免研究泛化。例如,法治教育应区分小学规则启蒙、初中宪法认知与高中思辨实践。 突出成果导向:研究成果需转化为可复制的策略与资源。如红色资源课题应形成分类目录与教学案例库,党团队建设课题需提炼三级党课机制与百节思政课资源。 强化实证研究:建议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验证策略有效性,如“友善价值观”课题可构建三维理论模型并追踪学生行为变化。 注重协同创新:鼓励跨学段教研共同体建设,整合高校、家庭、社会资源,如法治教育课题可联合政法大学开发“以案说法”课程。 明确核心概念:需强化“一体化”内涵界定,注重学段目标的递进性与连续性,避免研究泛化。例如,法治教育应区分小学规则启蒙、初中宪法认知与高中思辨实践。 突出成果导向:研究成果需转化为可复制的策略与资源。如红色资源课题应形成分类目录与教学案例库,党团队建设课题需提炼三级党课机制与百节思政课资源。 强化实证研究:建议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验证策略有效性,如“友善价值观”课题可构建三维理论模型并追踪学生行为变化。 注重协同创新:鼓励跨学段教研共同体建设,整合高校、家庭、社会资源,如法治教育课题可联合政法大学开发“以案说法”课程。 专家从“解题”到“破局”,聚焦衔接断层、知识碎片化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指导。 吴颖惠提出,一体化不是简单拼接,而是基因重组。需以学生成长规律为轴,重构目标、内容与评价体系。 谢春风提出,要“警惕成果纸面化,需聚焦‘一校一策’,避免策略泛化,”鼓励学校以“微课题”形式,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尹丽君肯定前期成果,强调经验积累,注重系统衔接、成果转化、专家协同、区域示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需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终极目标。 未来展望:打造海淀思政教育创新高地 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科研探索,从“衔接断层”到“全链融合”,从“课题研究”到“生态构建”,以开题会为新的起点,海淀区将持续发挥教育强区优势,建立贯穿课题周期的学术支持机制,组织专家入校指导;搭建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秀案例辐射应用;开展成果交流展示,彰显海淀示范作用,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的海淀智慧。 发布于:北京市 |